【教你做统战】怎样保证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
【典型事例】
高崇民(1891--1971年)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、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、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。他是著名的东北籍爱国民主人士,与张学良等东北军高级将领关系密切。西安事变中高崇民与周恩来结成朋友,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积极拥护者。
1936年12月12日,震惊中外的“西安事变”爆发,高崇民被张学良、杨虎诚两将军委任为处理事变的政治指导性机构--设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。他支持邀请中共代表参与解决事变的决定。12月17日,张学良将军派专机把中共周恩来副主席接到西安。周恩来和张、杨分别谈话以后,即召开了东北军、西北军的军、政干部会。会上,高崇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。周恩来对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,对中共关于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主张的阐述,以及代表中共提出的释放蒋介石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,使高崇民对中共实事求是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甚为钦佩。他发言说:蒋介石发动内战,大举“剿共”达十年之久,惨杀共产党人何止千万,共产党这一决定是为国为民的,表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公无私,古今中外无有先例。他表示赞同周恩来的意见。
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全国的抗日热潮日益高涨。已接受了中共领导的高崇民等人,于1937年6月20日,按照周恩来的具体指示,在北平召开了东北救亡总会的成立大会。这一组织提出拥护国共合作,共同抗战,共同建国;争取恢复张学良将军的自由;坚决打回老家去,声援东北抗日联军等政治主张。高崇民、阎宝航、车向忱等被选为“东总”的执行委员。东总成立后,先迁南京,再迁武昌,对团结流亡在全国各地的东北民众,开展抗日救亡斗争,起到了组织和领导的作用。
1938年8月,高崇民随国统区一参观团到达延安,晋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。他向中共两位领导人提出了两个要求。第一个要求是: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建立东北抗日干部支队,挺进敌后,为收复东北积蓄力量。并表示他可以在国统区发动东北青年到延安参加边支队伍。中共中央原来就很重视东北干部的培养工作,遂完全接受了高崇民的这一要求。后来,在1939年春夏先后建立了两支东北干部队。其中一支由张学良弟弟张学思任队长、高崇民独子高存信为指导员的东北干部队,1940年秋,挺进敌后冀中平原根据地,投入了敌后抗日斗争。第二个要求是:提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。对此要求,周恩来诚恳地说:“这当然不成问题了,只要履行手续而已,不过你还是从工作便利方面考虑一下再决定”。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陈云也说:“你在国统区搞统战工作,是否不入党比入党更便于工作呢?”高崇民经过认真思考,从工作出发,服从了党的安排。但从这时起,高崇民即以中共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中共也按党员对待他,将他看作自己人。
严酷的斗争事实证明,高崇民以一个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,确实起到了一般共产党员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。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又一次反共高潮,一些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不得不撤出国统区。周恩来让高崇民以民主人土的身份坚持“东总”的工作。他指出:“‘东总’一定要存在下去,东北同胞一定要团结起来,坚持抗战到底,这个底就是要收复东北老家,打到鸭绿江边,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不移的路线,也是广大东北人民衷心拥护的主张”。从此,高崇民在重庆的5年,就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,坚持“东总”的工作。
由于“东总”在中共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,被蒋介石视为“眼中钉”。蒋借口统一东北抗战力量,查封了重庆的“东总”组织。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,周恩来指示高崇民想办法把“东总”的会刊《反攻》办下去,他说:“只要《反攻》的牌子存在,以这个刊物和蒋介石斗争,蒋也很难出卖东北。”根据周恩来这一指示,高崇民将刊物的主编和发行人改为东北军的二位高级将领。这是对付国民党查禁,争取《反攻》存在的一种策略。实际上真正的主编和发行都由高崇民负责,他约请进步朋友和知名人士撰稿,吸收爱国青年参加编辑工作,在国统区以公开形式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,并将这份刊物坚持办了5年,直到抗战胜利。
抗战胜利后,周恩来又指示高崇民:将“东总”组织的人士尽快地派往东北,或到东北解放区,或仍留在东北蒋管区,继续从事反对内战,争取和平统一的民主运动。周恩来还亲自安排高崇民离开重庆,抵达沈阳,担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工作和负责东北民盟(中国民主同盟)的工作,开展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斗争。
【方法论】
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,一些党外优秀人才,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,认识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。对这些党外朋友,中国共产党一向很尊重,也承认他们已经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。但考虑到他们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,在这一部分人们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是共产党员不可替代的,中国共产党往往劝其继续留在党外工作,以利争取更多的人接受党的主张。这是团结各方面爱国人士,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需要,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、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、发挥我国政党制度应有的社会政治功能的需要。保证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,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。
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物色推荐优秀人才。要通盘考虑,制定计划,根据时代需要和统战事业的发展,确立总体战略目标,制定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吸纳优秀人才的计划。要根据条件,积极推荐,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,提出适合向民主党派推荐的人员名单,积极将政治素质好、代表性强、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纳入重点推荐对象。要认真协商,帮助发展,对推荐的发展对象应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选择,并认真听取被推荐者本人的意见,配合做好有关优秀人才的思想工作和推荐考察等工作。
做好劝说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工作。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,充分肯定这些同志与我党风雨同舟、真诚合作的坚定立场和重要贡献,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,向他们讲明继续将其留在党外是党的事业的需要。要把握好政策尺度,对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,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严格做好审核和批准手续。
不断加大安排使用力度。保证优秀人才留在党外,目的在于发挥更大作用。要充分用好现有政治资源,统筹考虑安排使用,有针对性地在人大、政府、政协、法院和检察院、国有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等进行举荐安排。要积极争取相关政治资源,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,增加安排职数、扩大安排部门、拓宽安排领域,逐步解决党外干部岗位交流难、实职安排缺台阶等问题。要努力拓展社会资源,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特长,推动有关人民团体和行业组织安排党外代表人士,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搭建平台。
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环境氛围。保证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,既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,更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。要挖掘党外优秀人才的先进典型,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,利用新闻媒体、互联网络等大力宣传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事迹和工作实绩,以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进步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党外。要加强经验交流,分享各地关于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工作的做法和经验,努力为党外优秀人才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条件、优化环境。要加强工作检查,对各地关于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,形成上下重视和支持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良好工作氛围。